•  
  •  
  •  

热点新闻

以新常态的思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5-03-11 13:19:49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建筑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建筑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项目规模大型化、总承包一体化、技术工艺复杂化、产业分工专业化……但是,我们的建筑业还存在着,员工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工程总承包实施能力不高等诸多问题。如何克服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步伐?日前,我们专访了武汉市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淼磊。

 

    以住宿公寓化和职业体面化为突破口,建设一支稳定的建筑工人队伍

 

    记者:李秘书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建筑工人老龄化严重,出现年龄断层。在基层采访时,一个建筑公司的工会负责人告诉我们:“我们企业目前有一万多名外来建筑工,年龄几乎都是40到60岁,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仅占总数的20%左右,如果只算一线工人,只有10%左右。”面对这种现状应如何解决?

    李秘书长:建筑业是一个先导性产业,同时又是“无烟产业”和“富民产业”,它在带动经济发展、扩大劳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以新常态的思路,全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全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离不开人。而目前建筑工人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现在建筑工的收入并不低。就以我们武汉建筑工地的泥瓦工为例,如果一个月出工多,就有八九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如果按武汉的平均收入算,相当于白领。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却不愿意做。

    他们为什么不愿当建筑工,因为建筑工给人的印象是工作累、环境差、不体面,事实也基本如此。

    一方面是工作太辛苦。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冰封大地,他们都要在户外作业。另一方面生活也很艰苦。不少工地为工友提供了食宿,但伙食并不如意,住的也只是工地上临时搭建的棚板房,夏热冬冷。再一方面就是社会地位问题。建筑工人拿的工资再高,也没有社会地位,会被人看不起。建筑工每天身上都是脏兮兮,如果年轻人来干这个,不大好找媳妇。所以他们大多趁着年轻学点技术,找一个体面的工作。

    因此,要解决年轻人加入建筑业队伍的问题,我认为在城市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建筑业者廉租公寓,同时限期取缔工地居住性临建。这既是提高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使其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从而解决行业人力资源短缺的需要,也是升级城市管理、拉动内需,改善城市形象的需要,同时也是减少资源浪费,更好适应建筑工业化和工期缩短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顺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一些行业先行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内部采取临建升级的办法进行应对。但这样做成本很高,且品质无法得到根本提升。

    也有人对建筑职工入住离开工地的公寓后的生产效率表示担心。其实,这正是对新常态认识不到位的表现。首先,五加二、白加黑、天天夜总会(指晚上下班后开会)本来就不应该长期沿续并成为建筑业工作方式永远的常态。转型升级既包括建设速度适当放缓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应包括从业人员告别过去吃住全部在工地,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生存状态。

    职业体面化,就是要解决一个人的尊严问题。首先是农民工的待遇问题,比如,计件、计时、节日休息、福利待遇等都要与正式工一样。其次,要帮助农民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促进劳动争议、工资纠纷以及劳动保护等重点问题的妥善解决,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成才、情感婚恋、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普遍需求提供有效服务。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农民工在劳作一天后,下班时能够在工地洗个热水澡,换上自己的便装,然后乘坐公交回公寓休息,过城里人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感受和从业积极性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以高精尖建筑项目为依托,切实推进建筑旅游

    记者:李秘书长,大家都十分认同,建筑为人类带来最实在的功用的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它阐述人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意义,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所以,被誉为“凝固的艺术”, “立体的文化”。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的艺术价值,你是怎么看的?

    李秘书长:我以为,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的艺术价值,莫过于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建筑旅游。

    建筑与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如果把建筑引入旅游中,建筑,特别是古建筑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它可满足游客的访古心理;古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可满足游客的求美心理;建筑又是科学技术的凝聚,可满足游客的求奇心理;建筑类型多样,蕴含内容丰富,可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

    设计创造体验,建筑改变旅游。当今社会的旅游,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中的体验,特别是对建筑的体验。当翻开各类旅游和时尚类的杂志、去搜寻这次或是下次出游的目标时,我们除了对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仍有向往之外,不可否认,我们的眼光也会经常被那些富有特色的商业区、旅馆、餐厅、酒吧……所吸引。具有特殊体验价值的建筑物,无论其本身的功能如何,只要具备了值得体验的方面,都有可能使其从一个其他功能的建筑物,变身成为一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变成“旅游建筑”。你要踏入迪拜的七星级酒店伯瓷酒店参观需要付出平日100Dhs、节假日200 Dhs(1Dhs 约合 2.25 元人民币)的门票;几十年前由墨西哥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án)设计的那些私人别墅和教堂今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旅游需要富有体验的旅游建筑;富有体验的建筑物将有可能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去把握其中对于建筑景观的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建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客体对象的欣赏和单纯的视觉愉悦与满足,只有那些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的与自己类似和沟通的事物才能使人愉快而产生美,这就是建筑美学对于旅游的核心价值和作用。

    我认为,开发建筑旅游,尤其要利用高、精、尖建筑项目,组织观光旅游。

 

    以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钢结构建筑

 

    记者:李秘书长,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以住宅建设为重点,以保障房为先导,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整体化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跨越。你认为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跨越,重点应做好哪些工作?

    李秘书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建筑能耗高、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减少城镇化进程中受资源环境约束的影响;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工作和居住空间。

    当然,发展绿色建筑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到设计、施工、技术等方方面面,我认为推进钢结构建筑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任务。

    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言,用钢板或型钢替代了钢筋混凝土,强度更高,抗震性更好。并且由于构件可以工厂化制作,现场安装。因而大大减少工期,由于钢材的可重复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更加绿色环保。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应用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目前钢结构建筑在高层建筑上的运用日益成熟,逐渐成为主流的建筑工艺,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目前推行钢结构建筑,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建筑行业现在对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热情依然高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力度不够大。如房屋建筑采用钢结构产生的直接效益体现在工期缩短、人工费用、地基投资减少和建筑面积增加,这些利益仅转变为开发商或投资商的效益,国家和钢结构企业却得不到。又如钢结构建筑达到使用寿命后,大量的建筑垃圾和可循环利用的钢材的去向,应由国家从资源利用和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而投资商或房地产开发商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根本无法顾及。所以,这些都是我们推进钢结构建筑必须解决的课题。  

    当然绿色建筑并不等同于钢结构建筑,而钢结构所拥有的特性处处都能体现出绿色建筑的优势,例如可以节约施工时间,施工不受季节影响;能够增大建筑空间使用面积,减少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建筑材料可重复利用,能够拉动其他新型建材行业的发展;建筑抗震性能好,使用过程中易于改造等。

    钢结构建筑将带给中国“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造模式以巨大的变革,因此被誉为“第四次住宅革命”。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调查,目前钢结构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中,钢结构房屋建筑和非标设备(成套装备)占其产量的80%左右。实际上我国平均每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超过30亿平方米,消耗钢材上亿吨,钢结构建筑用钢仅占建筑用钢的10%左右。我国房屋建筑中钢结构的建筑面积约占2%,而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到40%~60%,因此,发展钢结构建筑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发展钢结构建筑,我要特别呼吁,重视市政建设中采用钢结构,如地铁和轻轨工程、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及临时房屋等等。

 

    以总包评分包、分包评总包为手段,全面提升建筑品质

 

    记者:李秘书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加大工程总承包推行力度。并提出,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涵盖的设计、施工业务可以不再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分包单位。但是总包和分包之间,总包、分包自身,的的确确问题不少。你认为怎样才能使总包和分包都能自觉加强自身约束,注重质量,去全面提升建筑品质? 

    李秘书长:工程总承包可以节约投资、提高效率,这是业界的共识。不可否认,我们在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存在一些法律效力和实际推进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问题,例如对惩治转包、挂靠和违法分包往往以罚代管;对工程监理、咨询、设计、建筑企业资质条块分割,存在严重的政策性壁垒等。二是市场发育不完善。目前大多数建设单位仍习惯于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分别发包,甚至于部分建设方因未能充分认识工程总承包在工程建设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显著效益,而热衷于将工程肢解发包。三是建筑企业自身能力欠缺。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建筑企业大多仍实行“集团-分公司-项目部-作业队”的四级管理模式,层级繁多、职能交叉;在职能设置上一般也缺少设计功能,专业施工资源和管理能力不足,成为大多数建筑企业难以推进工程总承包的主要原因。
  加快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要转变思想观念和认识,加大对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特点、优势和典型事例的宣传,使工程总承包逐步得到社会认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政府部门应制定工程总承包总体发展战略,发布适用于工程总承包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相应政策、标准和制度,积极支持建设单位采取工程总承包模式,提供项目实施的市场准入平台。要培育建筑企业实施能力,建立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管理密集的总承包管理型建筑企业,完善资源保证体系、制度保证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客户评价体系,构建“总承包管理+专业施工+增值服务”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此支撑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要加强建设单位行为监管,切实规避建设单位指定分包、肢解发包、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和工程造价、拖欠工程款等行为,促使建设单位认真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能,配合承包商对安全、质量、进度等实施监督。
    
总包之下,必然有分包。总包为总承包合同的合同主体;分包,在工程建设中处于从属地位,对总包负责。工程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总包与分包的问题。正确处理总包与分包的关系,是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协调好总包与分包的关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但我认为,推行总包评分包、分包评总包的机制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模式。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这样那样的问题会经常发生,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分包的,总包没有一点问题,总包协调、处理分包过程中也会有矛盾或过错。因此,推行评比举措,实施相互监督是很有必要的。其做法是,一个时期内,总包要根据制定的考核条件对分包的工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包也要根据制定的考核条件对总包的工作进行评价,相互督促,改进工作,使之共同努力,精心打造工程品牌,全面提升建筑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