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调查研究

浅议建筑行业面临的三大变化及施工企业之对策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8-20 11:30:59



浅议建筑行业面临的三大变化及施工企业之对策

 张建中



一、引言

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约为63%。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即是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城市化发展,二者互为因果关系。西方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是英国,为95%,其它大多在85%以上。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每年增长约一个百分点,如果中国最终的城市化率超过80%,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还有约20 年的发展周期。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按规律,一个国家城市化率在40%至65%时,是城市化发展较快阶段。中国目前处于此阶段,而快速发长的城市化进程,给建筑业带来了三大变化:一是单个工程项目的体量越来越大、工期要求越来越快;二是劳动力短缺越来越严重、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三是行业及企业间会不断分化,呈现“马太效应。”

二、建筑业三大变化产生的原因

(一)单个工程项目体量越来越大、工期要求越来越快的原因

1、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及社会财富有了很大积累,无论是国家,社会和民间,都可以进行大工程、大项目的建设。

2、中国城市化注重大城市发展,而大城市发展必然带来大工程、大项目建设。

3、境外资本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开发,带动大工程、大项目建设。

4、工期要求越来越快的原因。中国发展的大背景是“速度效益型”(深圳发展理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工程建设领域更为突出。

(二)劳动力短缺越来越严重、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产生原因

1、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加速了人口红利的消耗。

2、“刘易斯拐点”到来。刘易斯拐点:“新兴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渐减少,最终进入瓶颈。”(刘易斯拐点理论即“人口迁移模型”理论,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3、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人口红利期始于1979年。此轮人口红利对用工企业有两大红利:一是劳动力供过于求;二是劳动力价格低廉。这两大红利在2006年前后出现拐点,即劳动力从供过于求变为短缺,而劳动力价格则大幅上涨,并呈逐年上涨。按有关专家及大数据分析,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将于2015年前后关闭。新兴工业化国家人口红利窗口关闭后,再不会出现新的窗口。

(三)建筑行业及企业间不断分化,以及“马太效应”产生原因

1、因工程项目发展商不断追求规模经济,继而注重工程规模,而一些中小型施工企业对大体量工程项目不可企及。

2、2010年以后,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基本完成上市。这些企业实现了资本运作与施工生产两条腿走路功能,即“两轮驱动”。企业可运用金融杠杆进行大型工程项目投融资运作。同时,可实行工程总承包,包括BT、BOT、EPC等方式的项目运作。这种能力是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

3、行业不断分化的原因,是一些经营规模大,人才、技术,以及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会愈加强大,而中小企业会变得更弱,即“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三、施工企业应对三大变化之策

针对建筑业产生的三大变化,规模以上的施工企业,要在企业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同时在企业运行管理中实行“集约化”、“生态化”、“模块化”管理创新,以应对行业和市场变化。

(一)企业体制和机制变革

1、在体制上企业的机构设置要扁平化,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规模以上企业,应加大和加快下属企业的区域整合,或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事业部制管理三大特征),裁短管理链条。

2、在机制上实行倒金字塔管理理念。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从基层到高层呈金字塔型,而为了应对行业及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企业的高层在意识和行为上,应以服务基层为要,即倒金字塔的管理理念,避免大企业病产生。

3、改革现行的劳务用工方式。大型施工企业现行的劳务用工方式,是源自上世纪1980年代初日本大成公司引入的项目法施工。当初日本大成公司使用的劳务队伍是国营成建制的施工企业,而现在的施工企业的劳务队伍是纯粹的农民工组成,并且这一模式近40年没有改变。因此,施工企业现行的劳务用工方式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劳务队伍不具有组织特征,劳务工人无归属感,整体素质得不到必要的提升;二是因人口红利消耗,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大幅上升,但劳务用工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能呈正比提高;三是随着人口红利快速消耗,以及时间的推移,施工企业现行劳务用工方式将不可持续。

施工企业劳务用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务队伍不具有组织特征。施工企业要提高劳务队伍的工作效率,保证劳务用工的可持续,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劳务队伍,使劳务队伍具有组织特征。在2010年前后,有施工企业也试图在企业内部自建劳务队伍,但都未能成行。笔者以为原因有二:一是企业针对在内部建立劳务队伍的系统性问题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后续的管理、发展的研究不够;二是坚定性不够。

4、企业内部自建劳务队伍的性质、方法,必要性,以及应达到的效果。

(1)企业内部劳务队伍的性质应是“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主体施工企业要控股,劳务队伍的负责人及骨干员工可持股。在1980年代,国家对企业只有两种属性,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很多集体所有制企业都附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

(2)劳务队伍员工构成。企业内部劳务队伍的员工一部分可从现有的劳务队伍中选拔,后续更多的应从职业学院和技工学校招收及企业定点扶贫地区招收。

(3)劳务队伍的主要负责人及重要岗位负责人,应从施工企业选派优秀员工担任。

(4)企业施工所需的中小型设备、机具,都应由劳务公司配置,一方面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同时这些设备和机具能得到必要的维护。

(5)企业所属的劳务公司,是企业核心劳务队伍,体现出的是精干、高效,而在企业劳务队伍的外围,还要有松散劳务队伍(即现在的劳务队伍)。

(6)建立企业内部劳务公司的必要性。一方面是企业有了一支自有劳务队伍,就可保证企业未来劳务用工的可持续性。再就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是未来数十年重要的国家战略。建筑央企、国企系统下属的施工企业,一定是“一带一路”战略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主力军,而如果企业内部有一支精干高效、自有的劳务队伍,将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7)企业自建劳务队伍应达到的效果。企业自建劳务队伍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有劳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应是外围劳务队伍的2到3倍,在劳务招标时,对外围劳务队伍可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二是自有劳务队伍具有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可在很大程度减少项目施工管理人员配置;三是今后企业的钢筋集中加工、绑扎,铝合金模板的制作及架设,PC预制构件的制作、安装等,以及大型设备操作,都应交由自有劳务队伍;四是国有大型施工企业自建劳务队伍,劳务工人将成为产业个人,企业可帮助其中的骨干员工向政府申请户口迁移,以及政府保障房,廉租房等福利,以此产生积极效应,可保证企业劳务用工的可持续性。

笔者所描述的企业自有劳务队伍,是一支有组织,且有一定知识结构,配备施工设备、机具,精干而高效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样的劳务队伍,将会不断促动和改变现行工程项目的施工形态。

建筑施工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务工人是施工生产不可或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劳动力持续减少及劳动成本持续上升,有个别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机器人的研发及运用。机器人能否广泛用于建筑施工,以及能否真正综合性降低施工成本,还有待商榷和通过实践来检验,但这也充分应正了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力短缺及劳动成本持续上升的严峻形势。因此,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改革现行的劳务用工方式已经是刻不容缓,而且时间愈往后,改革会愈加困难。

    笔者提出在施工企业内部自建劳务队伍及其方法的概述,可以进行充分的商榷和探讨,但这在很大程度则需要企业观念的转变。   

当然,施工企业自建劳务队伍,或是用其它方法来改变现行的劳务用工方式,都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实现。但企业应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成功推广。

四、施工企业实行“集约化”、“生态化”、“模块化”管理要义

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工程施工出台一系列政策,如BIM管理,钢筋集中加工,绿色低碳施工,装配式建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施工“集约化”、“生态化”、“模块化”理念的体现。一些企业也在推行,但并不十分理想。笔者提出的施工企业“智能集约化”、“绿色化”、“工业化”管理要义,是针对当前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系统性建议。

(一)智能集约化管理要义

1、推广BIM技术的运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工程项目施工信息化集成,是将工程项目施工各种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仿真,模拟建筑物具有的真实信息,包括建筑三维几何、非几何信息,各种材料数量、重量、价格,以及工程进度等信息进行集成,是建筑工程项目所有信息的详尽表达。BIM技术使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等,实行数字化仿真管理,对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进行预控,可使所建造工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显著提高效率,极大减少风险。

如果说上世纪1980年代“项目法”施工的推行,是中国工程施工领域的一次革命,那BIM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会成为工程施工领域的又一次革命。

当前,BIM技术在施工企业的推广运用不够理想,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BIM技术的运用需要施工企业有较强的建筑设计能力;二是需要一定的设备配置;三是BIM技术有一定教条性,项目长期形成的施工管理习惯,加之劳务队伍的素质,造成企业不能有效适应和运用。

2、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平台。大型施工企业,如一些建筑央企,应建立三级采购平台:集团为一级平台;子公司为二级平台;分公司为三级平台。一级平台主要是与大宗物资生产商签订战略合同,在一定期间对大宗物资的价格进行锁定,以及运输方式即运费的确定。二级平台是按一级平台与生产商确定的价格及三级平台需求,对大宗物资实施采购并对过程进行管理。三级平台是根据项目的预算需求,向二级平台提出计划,组织大宗物资进场,并对项目物资使用进行严格管控。

在以上三级平台中,对一级平台和三级平台要求相对较高。一级平台需要有期货交易的专业知识,以及宏观统筹管控能力,而三级平台则要对项目物资使用进行严格有效的管控。

在国内规模以上工程建设企业中,在大宗物资集中采购方面,万科集团是做得较早和较成功的。施工企业如能建立有效的大宗物资集采平台,将极大降低施工成本,仅钢材一项,如能实现定尺及合理公差定制采购,可降低成本约8%。更重要的是,大宗物资集中采购,是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体现。

3、实行钢筋智能集中加工。国家住建部分别在2013年、2015年、2019年下文,要求施工企业推广钢筋集中加工配送。但是,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笔者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和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认为投入太大;二是认为成本高(显性成本);三是钢筋集中制作与现场绑扎脱节,难以协调。如果进行系统分析,钢筋集中加工与现场加工进行工比较,是有较大优势的,特别是城市施工。

钢筋集中加工配送的优势:

(1)显性成本的降低部分。一是单个项目一种规格钢材在300吨以上的需求,即可要求钢厂定尺加工,包括规格定尺与公差,可减少损耗约8%以上(对此,各采购平台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通过数控设备加工的梁、柱复合箍筋,可减少损耗8%;三是钢筋集中加工采用数控设备,加工制作可做到零损耗;四是部分高耗能的钢筋加工制作,可安排在夜间进行,利用阶梯电价降低用电成本。

(2)隐性成本的降低部分。现场钢筋加工的临建,以及劳务工人居住临建,都可以免除;二是项目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程度会大幅提高;三是钢筋从制作到绑扎的效率会大幅提高。

当前,钢筋集中加工配送推广不理想,二次运输成本似乎是最大因素,而如果对钢筋集中加工配送各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管理,显性和隐性成本叠加,与现在的现场加工相比,总的成本降低可达30%,可在很大程度上对冲或抵消二次运输成本。如果由自建劳务队伍对钢筋集中加工配送,以及绑扎形成一体化,现场绑扎成本还会大幅降低(如果钢筋集中加工、配送由企业组织,而绑扎由劳务队伍完成,这样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利益共同点不是统一的。)。

未来,国内大中城市的旧城改造将成为基建板块的一大增量,而旧城区施工现场狭窄,钢筋集中加工配送就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钢筋集中加工配送是国家住建部反复下文推广执行的。因此,大的施工企业特别是中建系统施工企业,应对钢筋集加工配送的各环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点带面,逐步推行。

4、企业应合理配置技术装备。近年来,一些大型施工企业有一种轻资产观念,逐渐放弃技术装备的配置。技术装备是施工企业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作为大型施工企业,完全放弃技术装备的配置,对企业存在五大不利因素:一是企业施工所需的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全部向社会租赁,而这些租赁公司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伤亡事故,其后果这些租赁公司是无法承担的,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也可能是巨大的;二是企业完全放弃技术装备配置,管理人员配置必然弱化并导致设备管理体系弱化,继而散失基本的专业管理能力。现在施工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大多是设备安全隐患;三是社会租赁公司的设备,在技术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参差不齐,企业在租赁招标时一味以低价中标,设备性能的隐患,对施工效率会产生有形或无形影响,而在安全上也存在一定风险;四是企业施工所需设备基本向社会租赁,一些日常管理则由施工企业承担,而施工企业则要向租赁公司支付租赁费,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五是企业完全放弃技术装备的配置,对企的长期发展战略是不利的。

现代建筑施工,对技术装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大型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装备对施工效率的保证,以及施工成本的控制、施工安全保证等,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企业完全或基本放弃技术装备的配置,大量或完全依靠社会组装,对企业产生的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其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目前,设备购买大多都可以采取按揭、分期付款等方式。大型施工企业在购设备时,具有较大的议价优势。因此,企业配置一定量的技术装备,不会对企业构成太大负担,而对企业的施工生产和企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和必要的,如果一味持一种轻资产观念,企业将会不断空心化。

(二)绿色化施工。项目的绿色化施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用铝合金模板替代目前大范围使用的木层板及木方;二是项目施工的节能减排。

1、建筑施工采用铝合金模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施工采用铝合金模板的趋势;二是铝合金模板在建筑施工中的优势。

(1)建筑施工采用铝合金模板的趋势。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过后,中央要求长江中上游的天然林禁止采伐,在2012年又要求东北大小兴安岭天然林全部禁采。2012年相关机构统计,全国一年建筑施工消耗的木夹板大约在81亿平方米。而国家对两大区域的天然林实行禁采,这对建筑施工所需木材,其影响是直接的。因此,建筑施工采用铝合金模板大范围替代现在采用的木层板及木材,将是必然趋势。

(2)建筑施工采用铝合金模板的优势。建筑施工采用铝合金模板大致有以下优势:一是用铝合金模板施工的混凝土几何尺寸较木模板更规则;二是铝合金模板不论纵向或水平方向支撑,都比木模板可靠性高,并且架设效率也更高;三是铝合金模板的使用周转次数平均可达到30—50次,后期还可以回炉反复使用,因此,虽然一次性投入成本很高,但总体使用成本应低于木模板。

2、工程施工节能减排。施工生产节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场照明完全采用节能灯具,同时对一些生活临建实行定时供电;二是施工设备通过技术改进,降低能耗。

(1)施工现场照明,应全部采用LED等节能灯具。一些生活临建可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实行定时或限时供电。这样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用电,同时还可避免因电器失控产生火灾等事故。

(2)施工生产使用的垂直运输设备,在下降过程中位移产生的势能,如果对设备电机的电流进行二次逆变,则这部分动能可转变为电流向电网反馈,施工现场如果形成局域网,此类设备的节能可达30%左右。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

装配式建筑PC(Precast Concrete)是住建部反复发文推广的项目。装配式建筑是对建筑物的绝大部分结构在工厂预制,而后运至施工现场装配,在本质上实现建筑施工工厂化。在我国非地震带,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场施工有较大优势。这些优势包括:施工效率高,施工所需工人大大减少,施工现场文明程度高等。在上世纪1980年代,国家就有意推广装配式建筑。但是,当时的水平运输及施工现场垂直运输设备的能力达不到,而现在这两方面能力已绰绰有余。

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不理想。笔者通过一些调研,主要问题是从技术设计,到制作场地,以及项目落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间系统性互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和推动,单靠企业推动该项工作有诸多困难。当然,企业也应做出自身努力。因为在非地震带,未来的旧城改造,政府的保障房等,装配式建筑有极大优势。

在国内建筑行业,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具有较大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规模、人才、技术、管理以及技术装备等方面。但近些年企业不断追求轻资产,企业趋向空心化,企业施工生产所需的一系列生产要素,基本由社会组装,而这些生产要素与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不匹配,其结果就是问题多、效率低、成本高、履约难。特别是现行劳务用工方式,严重桎梏了企业发展。

因此,企业怎样创造一种新的局面,改革并合理地配置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要素,使这些要素与企业优势相匹配,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作用,提高效率。因为未来建筑行业及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效率的竞争。

 五、结束语

中国正处于后工业化及城市化中后期。所谓后工业化主要是制造业的转型及技术升级。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则是城市化发展进程趋缓。反应在建筑行业则是基建规模不断萎缩,建筑行业将从原来的增量竞争,转为存量和减量竞争,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近年来一些大型施工企业的效益每况愈下,企业也在内部各管理环节进行细化和强化,但如果不在一些大的生产要素方面进行变革,将很难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正如张瑞敏先生所言:“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及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效益就像在磨刀片,越磨越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发展生机”。

在未来建筑行业企业间,特别是央企这样的大型施工企业,谁能率先打破企业现有平衡,勇于创新,就能在行业和市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