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调查研究

栖居房建造模式与推进建筑产业化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0-10 15:27:25

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委员会

    一、建筑农民工与建筑工地临建用房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建筑行业机械化施工程度不高,工程规模不大,千万元造价以上的工程已称之为大工程。施工企业一、二线生产工人基本上为企业正式员工。一个建筑企业同时施工的项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因生产效率低下,大多项目施工周期都比较长,一个特大工程可能施工周期达五、六年,甚至更久。而当时的项目大多就在企业所在地,故工人、管理人员基本在企业基地职工宿舍居住,早晚由企业客、货车接送上班。到80年代末,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建设工程的规模也逐步随之越来越大,原有建筑企业自有生产工人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农民工逐步走进城市,替代了企业自有生产工人成为建筑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为解决农民工的住宿问题,建筑企业开始在施工现场搭设工地临时住宅,简称“工地临建”。这种临时建筑基本采用工棚方式建造,床铺大多采用通铺形式,住宿条件极为简陋。从本世纪初开始,农民工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现场工地临建基本上采用彩钢板搭建二至三层的活动板房,一间工人宿舍约20平米,配置4套双层床,住8人左右,这种临建模式基本延续至今。

    二、栖居房的背景与定义

    随着建筑企业机械化施工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使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越来越短,大多数工程当年即可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次年可完成二次结构和粗装修,实现工程交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自此,农民工开始如流水般,周而复始的从一个工地辗转到另一个工地,居住质量一直处于社会底层水平。为了维护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安全和尊严,让这些城市建设者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共享改革和社会发展成果,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实现“居者有其屋”,已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值此时机,武汉建筑业协会提出了为务工人员建造“栖居房”这一人性化居住理念。

    所谓“栖居房”,就是在建筑工地范围之外,为工作在建筑工地的从业人员分片集中建设的住房。之所以称之为“栖居房”,一是由于居住者具有像候鸟一样随工地迁徙、流动的属性,二是居住者并不希望通过拥有达到享受家庭生活的目的,只作为在外工作期间歇息、寄居之地。三是它不同于商品房,不能由居住者购买、拥有和继承,也不同于以改善家庭生活为目的的保障房和廉租房。四是因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它也不可能像大学生宿舍和工厂公寓那样为固定单位服务。所以,栖居房是一种相对工地临建来说更为永久的生活住房,也是一款公众产品。整个栖居房基地规划科学、配套设施齐全、环境卫生整洁干净,相对工地临建来说,更象城市住宅小区。它主要由附近的施工建筑企业集中租赁,免费或低租方式分配给务工人员居住。一旦工程完工,建筑企业又可以在新工地附近租赁另外的栖居房给务工人员居住。从而实现了务工人员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三、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全面推进“四节一环保”的施工理念。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代表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登上了历史舞台。

    产业化施工是建筑史上一次伟大的变改,它均具有传统施工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节约能源。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施工建造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节约木材76%,节约传统钢管架体的投入93%,节约用地37%,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二是节约工期。装配式施工工程在施工工期上较传统施工节约工期近50%,缩短了工程施工对周边的影响时间。三是工程质量得到提高。传统施工工程结构偏差数厘米,而采用装配式施工的几何尺寸偏差基本控制在毫米级。四是提高了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特别是钢结构工程的钢材回收率高达80%以上。

    四、栖居房的建造模式与建筑产业化推进的完美结合

    目前的装配式施工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钢混结构四大体系。其中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仍是装配式施工的主打模式。

    “栖居房”相对永久性住宅来说,具有以下选点:一是外部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张扬的外观设计;二是户型相对统一,室内布局简单,只要满足居住功能即可;三是建设周期要求短,尽可能快速达到入住条件。四是方便拆除,易于搬迁。因为栖居房有一定使用年限,当周边覆盖区域完成城市建设后,栖居房就不具备使用价值,而需要二次拆除、搬迁。五、具备重复使用的功能。为降低栖居房建造成本,栖居房尽可能具备重复利用的功能。而栖居房的建造特征正好符合装配式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体系的装配式建筑。因此采用钢结构体系施工的装配式建筑将是栖居房建筑模式的完美选择。